全国工业用地招商平台,免费、专业、一站式服务!

找资讯
当前位置: 中工招商网 > 土地首页 > 土地指南 > 土地规划 > 广州从全球发展要素配置中找动力

广州从全球发展要素配置中找动力

发布时间:2016-08-26 来源: 南方日报 1352

  被评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广州国际生物岛汇聚了医药健康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图为生物岛的广州赛莱拉干细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围绕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总目标,提出了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新命题。那么,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与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有何内在逻辑关系?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需要怎么样的体制机制改革?
  “广州市发改委主任叶牛平在接受专访时表示,适应、引领新常态的关键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广州落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中寻找新动能,拓展新空间,提升新的竞争力。而广州打造枢纽型网络城市,要通过强化三大国际战略枢纽功能,就是要从全球发展要素配置和国际产业分工中寻找新的发展动力。下一步,市发改委将瞄准以三大战略枢纽引领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品质化城市以及深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三大板块发力。”
  今年以来,广州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总目标为引领,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上半年新增世界500强企业16家,直接融资规模达到1.2万亿元,增速全国第一。
  关键词:枢纽型网络城市上半年新增世界500强企业16家
  从三大国际战略枢纽上半年发展情况来看,我们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恰恰就是在新的国际分工中寻找新动力,以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要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改革和开放成为广州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记者:广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并指出,必须不断深化和提升城市发展战略,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对此,市发改委将如何贯彻落实?
  叶牛平:从表面上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涉及空间布局的事务,而从深层次看,这也是从城市功能和城市竞争力角度上做的一种制度安排,考虑的是如何发挥好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问题。
  站在发改委的角度,贯彻好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应当厘清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之后,中央要求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为此,广州城市功能的发挥,城市竞争力的塑造都要放在新常态背景下思考。
  第二,中央也提出,适应、引领新常态的关键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广州落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寻找新动能,拓展新空间,提升新的竞争力,枢纽型网络城市正是要给广州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
  第三,改革与创新是推动中国,推动广东、广州继续向前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无论是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还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都离不开改革创新。因此必须将改革创新、创新制度供给与贯彻市委全会精神结合起来。
  记者:强化三大国际战略枢纽功能是枢纽型网络城市的重点之一。目前这方面的建设进展如何?下一步有哪些计划?
  叶牛平:市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就是要在新常态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条件下,在改革创新的背景下,推动广州从全球发展要素配置和国际产业分工中寻找新的发展动力。
  要贯彻落实好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建设好枢纽型网络城市,就必须做好三大国际战略枢纽的建设。国际航运、航空、科技创新三大战略枢纽,不仅仅是城市重大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产业、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的强大吸附器和辐射源,既面向国内,更面向国际。
  尽管过去的广州在航运、航空、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建设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我们要意识到,新一轮竞争合作必须放到全球城市坐标体系中去考量。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中国的“走出去”和“引进来”是相结合的,投资和贸易是相结合的,资源、要素面临重新配置,产业分工又是在重新调整中。所以,三大国际战略枢纽建设就是适应新一轮竞合要求而做出的新一轮发展布局。今年以来,国际航运枢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上半年,在全球航运市场低迷情况下,广州港仍然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68.96万TEU,同比增长4.64%,附加值更高的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速度超过5%;广州港开通集装箱航线161条,其中外贸航线75条(较2015年底新增8条)。这些数据背后折射出了广州发展现代航运的努力,适应国际产业的重新分工,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促进投资和贸易的合作。
  国际航空枢纽方面。今年上半年机场货邮行吞吐量、货运量、机场旅客吞吐量分别增长6.4%、6.3%、5.6%,而国际航线、国际旅客数量增速更大。这也反映了广州已经深度融入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国际要素配置体系等体系之中。
  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方面。今年上半年,世界500强企业就增加了16家,形成了国际企业、国际资本、国际技术加速布局广州的发展态势。这也是我们在国际坐标体系中寻找新动力、新要素和新合作的成果。
  从三大国际战略枢纽上半年发展情况来看,我们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恰恰就是在新的国际分工中寻找新动力,以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要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改革和开放成为广州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接下来,发改委将按照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和打造三大国际战略枢纽的要求,推动港口、航空、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打造发展平台,如自贸试验区、国家航空经济示范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广州国际生物岛等。而这其中的关键是培育和引进承担枢纽功能的企业,如思科中国创新中心总部、中远海运散货总部、GE生物园。
  关键词:品质城市力争到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达404万人
  我们的研究结论是,广州户籍人口以及常住人口根据城市发展规模还有增长空间,会研究适度放宽年度户籍人口的总量控制,为更多在穗人员提供更多入户的指标空间。根据统计数据,2015年,广州户籍迁入人口11.28万人。
  记者:市委十届九次全会还提出,要提高城市建设品质。在这方面,市发改委将会采取哪些措施?
  叶牛平:城市建设管理精细化和品质化,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的一个重要理念,其目的是打造适宜居住,适宜创新、创业、创造的城市品质。这就是要通过硬实力建设培育和提升城市的软实力与吸引力。软实力和吸引力为谁服务?为人才集聚服务,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要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要素,即人,服务。
  相对于传统发展模式,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底要改什么?其实改的就是参与国际竞合、产业分工的方式,要从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而创新的核心是人。品质城市建设就是围绕人来做,为人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按照适宜居住,适宜创新、创业、创造的要求来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进而推动广州科技创新枢纽的建设,也推动广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多技术、产品、服务、商业模式,促进广州成为吸引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团队的“人才洼地”,以及有利于资本投资和企业敢闯敢试的发展高地。
  事实上,没有好的公共服务品质就集聚不了高端人才。北京上海以及江浙一带为什么能够集聚国际化人才,这和城市品质是分不开的。因此,广州也要打造适合交流、适合碰撞思想火花、适合国际要素交流的品质城市。
  记者:谈到人的服务,户籍管理和人才引进服务是其中的重点。那么,在户籍管理和人才引进方面,市发改委将会有哪些计划?
  叶牛平:关于户籍管理的问题,必须注意到国家要求解决常住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常住人口市民化关键还在于与户籍人口均等化服务的问题。广州户籍人口800万,非户籍常住人口800万。广州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同时广州作为超大城市,也必须考虑超大城市适当控制人口规模的问题。
  根据这两点,我们的研究结论是,广州户籍人口以及常住人口根据城市发展规模还有增长空间,会研究适度放宽年度户籍人口的总量控制,为更多在穗人员提供更多入户的指标空间。根据统计数据,2015年,广州户籍迁入人口11.28万人。
  在户籍管理方面,我们将会更加考虑结构,主要是跟城市功能、城市发展水平相匹配。对于“高、精、尖、缺”人才,广州将会进一步增加匹配度和灵活度。同时也会更多考虑长期居住在我们城市的存量人口,可能积分入户的总量规模会进一步扩大。
  下一步,广州还将建设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立高端人才绿色服务通道,实施科技人才绿卡制度、技术移民试点,引进支持创新创业领军团队和人才,集聚一批科学家、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穗开展联合攻关、项目对接、成果转化等创新合作与服务。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立“人才绿卡”制度,妥善解决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在居留、落户、医疗、保险、住房、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其中,高端人才的认定权限还将进一步下移,正在酝酿由实际使用人才的市场主体——企业参与“高端人才”的认定工作。力争到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达404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达190万人,累计引进海外留学人员8万人,引进在穗工作外国专家1.5万人。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半年直接融资增速全国第一
  记者: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创新制度供给的角度来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应该如何推进?
  叶牛平: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让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获得持续的动力,还是要靠改革与创新。同样的道理,提高城市品质、建设适宜创新、创业、创造的城市,为发展第一要素的人服务,同样也要体制机制创新。
  在投资方面,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与社会资本结合起来。为什么要与社会资本结合起来?实际上就是要提供更加有效的供给,这其实也是投资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由市场来把握投资,也许会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率。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同时也正好转变了政府的职能。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无论是基础设施领域还是公共服务领域,都要把企业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让市场主体提供更加有效率的产品和服务。
  在审批方面,要深入实施“放管服”,真正做到简政放权、真正做到集成服务。最近,我们也在学习全国各地城市的经验,比如北京副中心建设很多项目是政府投资,他们推进了政府公共服务项目投资审批改革,试点了“一会三函”制度,即政府常务会议审定投资建设项目,发改、国土规划、建设三个部门则分别发函,可以给项目立项招标以及其他前期工作提供“绿色通道”,这些都是很好的经验。我们要主动学习、借鉴,提供集成审批、集成服务,从而跨越“万里长征”、“千里长征”再到打通“最后50米”。出台实行《广州市推进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改革实施意见》、《广州市免于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建设项目名录》、《广州市行政审批、备案改革事项目录》等系列政策,深入推进行政审批“集成服务”改革,简化、整合投资项目报建手续,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全市统一的行政审批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实现全市全部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提高审批效能,实现“全市联网通办”和行政审批联动、信息共享。
  此外,就是要强化市、区责任分工,推动城市管理重心进一步下移。要发挥市、区两级主动性、积极性,真正让财权随事权转移,让审批权随着实施权转移,让公共服务管理权向提供者、运营者转移,推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动重心进一步下移。
  记者: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来看,补短板是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我们注意到,科技、金融、总部经济是广州正要补齐的“短板”。在这方面,市发改委将如何继续推进?
  叶牛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补短板,特别是创新型经济的短板。在补齐总部经济、金融、科技三个方面的“短板”,广州的目标和内容都很清晰。
  2015年底,广州市总部企业达到320家,比过去增加了相当多家,而今年又有16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落户广州。这些总部企业的落户将进一步参与全球和全国的产业分工调整,他们也将会把营销、结算、研发等功能中心放在广州,进一步提升广州的资源配置能力和要素集聚水平。
  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修订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政策,为其员工落户、子女教育、工作生活方便提供一系列服务。为总部经济服务,其中的重点是为总部的人服务。
  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也不是简单的提供贷款和政府扶持的问题,其核心还是让这个城市适宜创新创业和创造,为创新的人做好服务。这其中的关键是如何把创新的技术形成创新产品以及开拓创新市场的桥梁搭起来。
  至于金融方面,有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那就是直接融资规模和发展速度。这两年,广州金融的进步很快。今年上半年,广州直接融资规模为1.2万亿元,在一线城市中仅次于上海(1.3万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大大超过上海、北京、深圳,位居全国第一,占全省(含深圳)的比重达53.8%,这表明企业融资渠道越来越畅通,金融机构对广州的企业越来越青睐,说明了广州的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被资本市场看好。广州直接融资比间接融资成本降低了,这折射出了金融系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突破。

返回列表

分享到: